在野外,下過一場雨,就會有很多小蘑菇“蹭蹭蹭”地長出來,菌包里的蘑菇更是好養(yǎng)活,養(yǎng)點平菇、木耳甚至能豐衣足食了。
可并不是所有蘑菇都能輕輕松松養(yǎng)活,有些蘑菇其貌不揚,卻嬌氣得很,比如銀耳。
野生的銀耳很少、栽培又麻煩,直到清朝,銀耳比燕窩還貴。但是!我們中國人什么時候在吃上低過頭?今天我們就來講講“銀耳和種植”的故事。
銀耳被大家稱做“平民燕窩”,殊不知在清朝的時候,這不僅是給朝廷的貢品,還貴的離譜,有錢也買不到好的。如清代女官容德齡所著《御香飄渺錄》中所說:“銀耳那樣的東西,它的市價貴極了,往往一小匣子銀耳就要花一二十兩銀子才能買到。
說一二十兩銀子大家可能沒概念,給大家換算下吧,晚清慈禧年間,一兩銀子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100~200大洋,也就是那時候一小匣子銀耳要1000~4000大洋才能買一小匣子。當然,文內(nèi)的匣子到底多大,也沒有定論,但用了“一小匣”這么個形容詞,應該也不會很多。
至于為啥這么貴,其實還是慈禧太后種的因。有次慈禧太后得了痢疾,許多太醫(yī)都束手無策,有個叫做唐容川的太醫(yī),以銀耳做成湯劑給慈禧治好了。之后,慈禧就常常喝銀耳湯。
有句老話叫做“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并貢之”。討好“領導”誰不會呢,于是銀耳在各級官員的“孝敬”中變成了貢品,達官貴人也效仿太后,爭相食用銀耳,然后銀耳的市價就跟牛市的股票一樣飆升。
當然慈禧那么愛吃也是有原因的,它和燕窩一樣,是一種極其名貴的滋補佳品,有補腎、益胃、補氣、和血、強心、壯身、補腦、提神、美容、嫩膚、延年益壽的效果,適用于一切老弱婦孺和病后體虛者,還具有扶正強壯作用。
銀耳是怎么種的呢?
長在樹上的銀耳,也叫做椴木銀耳,據(jù)考證在清朝同治年間就有人工規(guī)模種植的記錄了。
除了椴木銀耳之外,還有一種叫做代料銀耳,指的是利用木屑、甘蔗渣、棉籽殼等農(nóng)副產(chǎn)品為主要原料進行室內(nèi)袋栽的銀耳。
現(xiàn)代袋栽銀耳的基本流程:
1、育種:采集銀耳組織或孢子,在菌種瓶中培育菌絲。
2、接種:將菌絲移植到菌棒上(菌棒用塑料薄膜包裹培養(yǎng)基制成,需高溫殺滅雜菌)。
3、養(yǎng)菌:等待菌絲走遍菌棒并轉色。
4、出耳:擴開菌棒上預留的出菇口,將菌棒擺放在架上,調(diào)控環(huán)境溫濕度,等待銀耳長出。
5、采收
銀耳栽培方法現(xiàn)在太普及了,越來越多的人種銀耳,價格也就降了,再也沒清朝那會兒二十兩銀子就買一小匣子的情況了。當然,貢獻最大的,要數(shù)工廠化生產(chǎn)模式,雪菲寵耳就是在這種模式下生產(chǎn)的高品質(zhì)銀耳。
香噴噴的小仙女
工廠化種植銀耳非常重要。
據(jù)了解,河北滄州福農(nóng)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隸屬于河北恩際集團,主要從事銀耳的研發(fā)、生產(chǎn)和銷售,其工廠化種植銀耳智能水平是相當?shù)母摺?
福農(nóng)的工廠可以智能控制溫度和濕度,所以銀耳的生長周期十分規(guī)律,基本是41天左右:接種后等待菌絲走遍菌棒,稱為“養(yǎng)菌期”,歷時18天。之后將菌棒上預留的出菇口割開,放到架子上,等待銀耳長出來,稱為“出耳期”,歷時23天。
銀耳生長的最佳二氧化碳濃度是商業(yè)機密
在銀耳的種植中還需要一個特殊操作:在出耳期第4天,工人需要將菌棒翻過來,讓銀耳朝下生長。因為銀耳剛開始生長時不需要太多水分,水一多很容易爛,倒置就能防止積水。
倒著生長的銀耳
等銀耳長到一定大小,就開始“大口喝水”了,需要把菌棒倒回來,用很多水催長,還要用霧氣保濕,所以銀耳菇房總是仙氣飄飄。
在一團仙氣和香味中成長的雪菲寵耳,是小仙女無疑了,晶瑩剔透Q彈,聞上去還有一股淡淡的菊花香。
再經(jīng)過削根、清洗、包裝,銀耳就可以進入千家萬戶的飯桌了。
而且雪菲寵耳通過了國家有機認證,生產(chǎn)全程符合有機標準,不含有害物質(zhì)哦~